孤独症谱系障碍在我国儿童中的患病率大约是7‰(千分之七),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2022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公布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要求聚焦0~6岁关键阶段,强调开展群体防控,注重服务便利可及,并引导家庭积极参与。目前,各地已经陆续开展相关的工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初筛服务
这份规范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分为健康教育、筛查、诊断和干预康复4部分。
筛查部分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初筛,在0到6岁之间共11次。筛查表中列出的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包括3个月大时“对很大声音没有反应”,6个月大时“不会伸手抓物”,4岁大时“不会说带形容词的句子”等。
规范中明确,初筛异常的,指导家长尽快转诊至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接受复筛。复筛异常的,要尽快转诊至具有儿童孤独症诊断能力的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行为观察、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量表测评和辅助检查等。
儿童孤独症的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
目前,儿童孤独症还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确诊后的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规范中特别提到,父母及家人的参与和支持是孤独症儿童干预和康复的重要策略和措施。
根据规范中明确的任务分工,干预康复机构要向孤独症儿童家长宣传干预康复知识、方法及相关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提供干预康复咨询指导服务,开展家庭干预康复技术技能培训,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而各级相关机构的共同任务是:宣传孤独症要早筛、早诊、早干预。
上一条:中国—东盟特殊教育高峰论坛在南宁召开
下一条:多方暖流汇聚 让星星的孩子走出“孤独” |
返回列表 |